俞新妥,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66年,被人尊称为“杉木之父”。195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福建农学院森林系毕业,开始了他长达60多年如一日的教学与科研生涯,从此与杉木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50年代初期,俞新妥颇为大胆地提出开展全国杉木种源试验的设想。他在教学之余,几乎跑遍了中国有杉木分布的17个省(区),搜集来各地杉木的优良种子,栉风沐雨地定时进行育苗观测和人工造林。他以“失败一次,就向成功迈进了一步”激励自己不断改进研究,逐步摸索杉苗生长发育规律及人工育苗的技术要求,率先在全国开展杉木种源试验,成为我国杉木种源试验的开拓者。
教学科研 甘为人梯
“劲叶森利剑,孤茎挺端杆,才高四五尺,势若干青霄……”唐代诗人白居易这首《咏杉》气势恢宏,“才高四五尺”便有“势若干青霄”之势,俞新妥喜欢白居易这首诗,更喜爱杉木。
杉木作为我国特有的优良用材树种,具有生长周期短、经济效益高的特点,各地群众尤其喜爱种植。但代代相承的杉木栽培办法是扦插(即用被伐杉木根部重新萌发的枝条作为树苗来种植),难以适应大面积人工种植山林的需要,制约杉木规模和速度,怎么办?面对林业发展遇到的这个难题,肯钻研的俞新妥颇为大胆地提出了杉树种籽进行人工育苗的设想。他在教学之余,搜集来各地的优良杉树种籽,找了一块山地分片播下试钟,起早贪黑,有一晚骤雨大作,他连夜赶去给苗地挖排水沟,因天黑路滑,摔得浑身泥泞。然而,通往成功的道路总是曲折的,由于杉苗瘁倒病等原因,导致了初次实验的失败。一时间,“异想天开”“痴心妄想”等冷言冷语像冰雹一样向他袭来。但俞新妥并不气馁,他以“失败一次,就向成功迈进了一步”激励自己不断改进试验。逐步摸索杉苗生长发育规律及人工技术要求,终于找到了“提早播种,选好圃地,适当遮阴,注意防病”等几个技术关键,打破了当时“杉树不适合人工育苗,只能靠自然繁衍或搞扦插”的误区,使杉木人工育苗从设想变成现实。这种只用1公斤种籽就可繁育4万株杉苗的科学育苗方法,很快在各地得到迅速推广,有力地推动了大规模人工种植杉木林,在中国适宜栽杉地区产生了大的经济效益。
“我只是做了一个人民教师和林业科技工作者应该做的工作和应尽的责任。如果说,在培育学生和科学研究上有些成就的话,也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我的肩膀就是人梯,让学生踏着,攀登科学的又一高峰。”这就是俞新妥提携后学、甘为人梯的境界。他十分重视科研团队和优秀人才的培养与发展,坚持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人、培养人。“指方向、交思想、压担子”是俞老在长期教学科研中,探索形成的独特的育才法。他以高尚的人格、勤勉的态度、渊博的学识赢得了学生的敬佩。在林业教育战线耕耘半个多世纪,教书育人,桃李芬芳,俞新妥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博硕士生,许多已成为国内外有关单位的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为我国的林业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耕耘此辛苦 功勋写林间
在迷恋绿色的俞新妥看来,最美的景色莫过于满目青黛、生机勃发的雨后杉林;最动听的音乐,莫过于风吹山峦、掠过杉林发出的美妙声音了。俞新妥长期从事林业教学和科研工作,至今97岁高龄仍潜心杉木研究,开展了独树一帜的杉木栽培生物学研究,为我国林木种源试验的开拓者,创立了杉木栽培学的理论,建立了我国杉木速生丰产林营造技术体系,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专著或参编教材《杉木》《杉木栽培学》《混交林营造原理及技术》等20余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省部级科技奖16项;尤其是他所主持的杉木栽培生物学研究——持续 速生 丰产原理及应用的系列研究,填补了我国杉木学研究的许多空白,达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87年11月,一份烫金、精致的荣誉证书寄到福建林学院,在校园内外引起了轰动——著名的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IBC),将俞新妥列入了《世界当代名人录》。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沈国舫院士认为他是“我国当代森林培育学科里的一根顶梁柱,是深具中国特色的杉木培育领域的领头人”,国内外16家媒体报导过他的事迹,被誉为“中国杉木之父”,在林业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影响,为“坚守初心,赤诚奉献,久久为功,科研报国”的“洋林精神”开创了先驱。曾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王丹萍科学奖、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和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受国家教委表彰,并赠以大理石题刻“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祯。1991年,俞新妥所主持的杉木速生丰产技术标准和杉木栽培生物学研究先后被评上省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2019年9月,值此举国同庆新中国70华诞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同志颁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俞新妥获授纪念章。
共产党员 终身担当
“长远看,知识累积还要考虑长远发展的需要,当前大家都关心,气候变化对林木生产力的影响,有人预测,因温室效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可能影响到杉木分布区的北移,及其生产力的变化,这就需要探讨必要的对策和相应的技术储备。精神的积累,是和知识积累同步并行,互相促进的,一个科技工作者,敬业奉献、艰苦实干的精神很重要,反映在科研工作上,就表现为,敢于凌寒攻坚、勇攀高峰的精神,对工作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尤其林业生产的长期性和野外实验的风险性,这就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怕挫折的决心。始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三明莘口教学林场的松、杉种源试验林,曾于1979年突然遭到破坏;西芹花竹沟的杉木种源试验林,也因南平电力公司架设线路而被强砍,这些虽然给研究工作造成损失,但我们依然在其他方面坚持不懈,没有动摇前进的信心。有一段时间我们创立的杉木研究所经历了不少挫折,但都坚持下来,并锻炼了参与工作的同志,更重要的是影响、培育了学生的艰苦奋斗的学风。”俞新妥在从事科教65年座谈会上说。
作为一名久经考验的共产党员,俞新妥教授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坚强的党性原则,处顺境而不骄矜,处困境而思奋进,处逆境而不消沉,始终保持顽强的意志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俞新妥教授崇尚科学,作风严谨,刻苦钻研,开创了林木种源实验的先河,创立了杉木栽培学体系,创建了全国唯一的杉木研究所,出版发表了一系列有重要影响的专著和学术论文,取得了一大批理论和技术成果,为我国林业科技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创立的杉木研究所现已成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杉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中国林学会杉木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俞新妥教授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崇高职责,诲人不倦,循循善诱,言传身教,以渊博的知识,锲而不舍的求知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影响和教育了青年一代,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林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俞新妥教授还长期担任领导工作,为学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俞新妥教授以其优秀的人品、突出的贡献赢得了党和政府的褒奖,赢得了国内外同行对他的赞扬,赢得了全校师生员工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