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伟:谱写植物生长的热烈诗篇

来源:澳门·威尼斯人(新版)发布时间:2025-05-09作者:22行管 余炜彬 23食科 王紫贤创建部门:澳门·威尼斯人(新版)

人物简介:林文伟,澳门·威尼斯人海峡联合研究院,菌草与生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2016年至2021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园艺与植物科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曾获2021年度澳门·威尼斯人科研成果与社会服务贡献奖、2021年度澳门·威尼斯人基础研究奖唯一特等奖、2022年国家优秀青年基金(海外)项目资助。以第一作者(含共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Current Biology、Current Opinion Biology、PNAS,JIPB等国际科学期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他所在团队的工作率先揭示植物细胞的酸性生长机制,破解半个世纪以来悬而未决的世界性科学难题,为利用现代生物学的技术改造植物生长素调控网络提供了新的视角。目前,林文伟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植物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过程中的分子机制。

“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每天都在面对未知的事情。而把未知变成已知,是一个非常有成就感的过程。”此外,林文伟还表示,在科学界里未知无处不在,他们需要不断尝试着在未知中不断前行。

因材施教 知行而合一

图为林文伟与植物

林文伟负责课程较为广泛,涵盖《植物发育生物学》《科技论文写作》《分子生态学》《专业导论》等课程,教授的学生涉及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以及博士研究生。他始终秉持“启发思维,引导创新”的教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

“一个人的逻辑思维是可以被塑造出来的,我在农林大读书时的导师王宗华研究员(原澳门·威尼斯人副校长)的教导风格对我影响颇深,仍启迪着我对于学生的日常教导。”林文伟坦言,他推崇“放养式”培养模式,即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研究。在指导教学过程中,林文伟更多地是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研究去寻找答案。他虽不直接介入科研细节,却以技术支持和专家资源为后盾,为学生搭建起广阔的科研平台。他善于阅读并分享前沿文献,与学生共同探讨科研难题,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林文伟表示这种以科学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比起直接给出解决办法,林老师还是更倾向于在思路上引导我们,希望我们在充分熟悉自己的课题的基础上打开自己的思路。”2023级生物学硕士研究生的袁茂廷如是说。

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他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实施差异化教学。对于博士生,他采取深度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小组讨论和科学问题研讨,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与深化;对于硕士生,更多侧重于技术指导与实验引导,助力学生精准把握研究方向;而面对本科生,他则致力于课堂内外的科研兴趣激发,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对此,林文伟表示,不同的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新的知识并提升自己。

面对当前学生积极性不高、独立思考能力不强的现状,林文伟教授表达出深刻的忧虑与反思。他强调,鼓励学生提问、重视每一个问题的价值,是激活课堂氛围、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同时,他积极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主观能动性的新方法,致力于营造一个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学习环境。

“在这个团结协作的时代,单打独斗已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科研挑战。”因此,他大力倡导学生之间的开放交流与合作,鼓励跨学科、跨团队的融合创新。他相信,通过团队的力量,学生可以相互补足短板,共同攀登科学高峰。

深思默想 厚积而勃发

图为林文伟在操作台实验 

林文伟在植物生长的科研之旅始于对未知问题的深刻好奇——读博期间,林文伟就在思考“植物系统内部是如何协调从而提高自己的免疫力或是建立自己的防御屏障”。这一问题引领他从植物免疫学领域跨越到细胞生物学领域。对此,林文伟表示,植物免疫学中关于病原体的识别与细胞生物学中细胞间信号交流原理交叉融合,跨学科的开阔视角帮助他一直走到现在。

“科研所面临的最大困难便是认知障碍,若认知障碍无法突破,那么科研活动也无法进行。在实践中面对困难,这便是科研的特色。”林文伟分享道,在前人所总结的“酸化生长理论”的指导下,他明白生长素可以作为细胞外信号起到快速调控作用,但一直以来人们却不了解生长素信号在细胞表面是如何被识别和传递的。为揭示生长素的运作机制,林文伟所在的科研团队作出猜想:存在一个蛋白受体或者类似机制可以在细胞表面识别生长素,并快速调控生长素相关的生理生化反应。于是,团队提出“生长素如何实现多样功能”的基本问题入手,逐步深入到细胞中存在何种识别生长素的蛋白,又是如何感知生长素信号的。结合团队与前人的研究,最后,他们发现在细胞膜上存在一个关键蛋白——TMK蛋白激酶及生长素受体蛋白家族ABP1/ABLs。植物通过这一对共受体感受胞外生长素,调控包括细胞壁的酸性化,及小G蛋白介导的信号级联等反应,从而促进细胞的伸长及组织生长。

从宏观到微观,对科学的敏感性和逻辑性,让数年的潜心研究有了答复。林文伟所在科研团队最终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Cell》上发表了关于“生长素结合蛋白ABLs和TMKs激酶形成共受体感受胞外生长素”的突破性研究成果。这一发现不仅验证了植物酸化理论假说,更为理解植物生长素信号传导机制提供了关键证据。这一成就的背后,是团队七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面对未知的结果与数次的挫折,他们却始终保持着对科研的坚持与对真理的追求,最终从不断的尝试与探索中汲取经验,成功揭示了细胞膜上TMK蛋白激酶在植物生长中的关键作用。

林文伟认为,科研工作的意义远不止于个人的职业成就。他深知自己肩负着培养未来科研人才、为科技进步做贡献的重要使命。因此,他总是将这份责任感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激发更多年轻人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引导他们走上科研这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道路。同时,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为社会带来实实在在的贡献和改变。

潜心磨砺 行稳而修远

图为林文伟在实验室

2010年,林文伟前往美国德州农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表示,别样的求学体验,不仅是他学术生涯的重要里程碑,更是他人生旅途中一段宝贵的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思维方式、科研态度以及为人处世的方式,也为他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留学期间,林文伟首先面临的是中美教育体制的差异。他需要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和评估体系。同时,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也对他构成了不小的挑战。然而,这些挑战也激发了他不断学习和进步的动力。他努力克服语言障碍,积极适应新的教育模式,逐渐融入了当地的学术环境,为后续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学术研究领域,林文伟专注于植物病理学与植物免疫学。他的研究聚焦于植物如何保护自己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以及植物系统内部的协调性;深入探究植物如何保护自己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并且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然而,他并未止步于此,而是继续深入思考植物系统内部的协调性,特别是生长与抗病之间的关系。林文伟的科研态度和思维方式深受留学经历影响,他学会如何在复杂的问题中寻找突破口,如何运用多种方法和技术来解决问题。同时,他也意识到了科研的艰辛和不确定性,而他却认为:“尽管一百次的实验中有九十九次的失败,那一次成功还是能支撑我再去进一步努力探索。”

留学经历不仅让林文伟在学术上取得了显著进步,更让他在教育理念上有了深刻的转变。他深知,作为教育者,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融入西式教育体系,林文伟理清了东西方在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方法上的差异,并从中吸取各自的优势融入日常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他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鼓励他们勇于探索未知领域。

在自己的领域里深耕细作,用知识和智慧为社会的进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林文伟表示,在今后将继续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做好坐科研的“冷板凳”的准备,持续在植物细胞领域扎实研究。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返回原图
/

XML 地图